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这些舞蹈铸刻着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


时间:2021-04-08 15:59:31  来源:  作者: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舞蹈学院于2021年伊始启动“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活动从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6年来的创作成果中,选取100部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向党和人民汇报舞蹈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新成绩。

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北京舞蹈学院的建校历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缩影。一代代北舞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 传承“爱国、爱校、爱舞蹈”的优良传统,以爱党、护党、为党的情怀创作了一大批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舞蹈事业的中坚力量,为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这一部部饱含着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基因的原创舞蹈作品,不仅代表着北京舞蹈学院发展历程中一个个扎实的脚印,浓缩着新中国舞蹈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印记,更铸刻着一代代舞蹈人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

1

戴爱莲与《荷花舞》:

让“荷花”动起来


▲ 戴爱莲


▲ 舞蹈《荷花舞》

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一部名为《荷花舞》的作品获得银质奖章。在这个作品中,舞者们表演的“荷花”形象典雅温婉、端庄飘逸,仿佛在微风轻漾的湖面上,盛开的荷花随水而动,轻盈而生动,雅正而又强韧。正如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静水深流中孕育着勃勃生机。《荷花舞》的创作者,正是舞蹈艺术家戴爱莲。

1916年,戴爱莲出生在特立尼达岛。她自幼喜爱舞蹈。为了学习舞蹈,她在1930年去往英国求学。在英国学习的9年间,戴爱莲时常会遇到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她很羡慕这些留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来自一个令戴爱莲神往的地方——中国。戴爱莲曾经这样说:“我虽是中国人,但对中国所知很少,甚至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令我感到非常别扭、尴尬。我急切地希望了解我的祖国。”得知中国遭受侵略战争的消息,戴爱莲的心越发无法安定,除了在英国参与募捐义演的活动,她一直在寻找回到祖国的机会。终于,在1940年,戴爱莲在战火纷飞中辗转回到祖国,踏上了那片她神往已久的土地。

回到祖国的戴爱莲,面对战争带来的震撼与创痛,创作了《思乡曲》《游击队的故事》等舞蹈作品,以此来记录与表达战火侵袭下人们的悲伤与愤怒。与此同时,戴爱莲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那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舞蹈这个巨大的“宝藏”。在战争期间,她辗转祖国各地,寻访与学习那些遗落在民间的舞蹈,用艺术家的敏感与天赋让这些在岁月长河中蒙尘的舞蹈“宝藏”重新绽放光芒。

1953年,为了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戴爱莲开始构思创作一个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她选择了陇东地区民间舞蹈“荷花灯”作为舞蹈素材。为了让传统民俗舞蹈的素材更加适合舞台呈现,她想了很多的办法。

“荷花”本是一种偏于安静的形象,舞蹈却让它“动起来”。戴爱莲认为,荷花是在水上的,它的动态也应该是和水相似的。于是,便想到了“漂”,就像一朵朵荷花漂在河面上,既安静祥和,又充满生机。为了呈现荷花漂在水面上的效果,戴爱莲让演员用细碎的圆场步进入舞台,并配合如同清风拂过一般的手臂动作。荷花高洁雅致的形象、温婉祥和的意境与彼时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呼应关系。

“看起来她是在表现荷花,但实际的象外之象是想表现我们的祖国像荷花一样蒸蒸日上——荷花向太阳,人心向着党。”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退休教师彭阿兰说。

作为新中国舞蹈的奠基人,戴爱莲将自己对民族、国家的一腔热忱融入舞蹈艺术之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戴爱莲90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当我还在国外的时候,我就受到了党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共产党。我很幸运,看到了繁荣的今天!”她对党和祖国深挚的感情,点点滴滴地凝结在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跨越世纪,绽放出夺人的光彩。

2

贾作光与《鄂尔多斯舞》:

深入草原扎根牧民


▲贾作光


▲ 舞蹈《鄂尔多斯舞》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贾作光跟随中国舞蹈家吴晓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之城”乌兰浩特,在那里,为牧民们表演舞蹈。

贾作光没有想到,他自以为优美娴熟的舞蹈,台下的观众却无动于衷。“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后来我和牧民们一起生活,一起放马、捡粪,学了很多生产的动作。当牧民的感情化成我自己的感情时,我一亮相,老百姓鼓掌了。我尝到了生活的甜头。”贾作光说,文艺工作者必须和劳动人民紧密结合,这个真谛,他始终铭记着。

深入生活多年以后,1951年,贾作光创作了舞蹈《鄂尔多斯舞》。他把寺庙中的宗教舞蹈查玛动作进行改造,同时还把牧民生活中骑马扬鞭、挤奶、梳辫子等动作进行艺术化提升,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创造了赞美草原新生活、抒写牧民新风貌、表现人民翻身解放的作品《鄂尔多斯舞》,该舞蹈将当地牧民的高涨热情和建设新家园的激情都表现了出来。

《鄂尔多斯舞》首演于1955年。同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由中国青年艺术团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夺得一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它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至今扔被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下不断演绎,成为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

除了《鄂尔多斯舞》,贾作光陆续创作了100多个蒙古族舞蹈作品。对于舞蹈创作,他始终奉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他说:“我是在党的培养下,在老同志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要为人民而舞。”他用一生热爱的舞蹈艺术实践体现着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情感,他的舞蹈艺术生涯始终是和人民的、祖国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被誉为“人民舞蹈家”。

“中国舞蹈究竟怎么走,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条道路。我认为,贾作光是这条道路的先驱者、拓荒者、领路人,《鄂尔多斯舞》就是其中标志性的作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无论是舞蹈界人士还是内蒙古人民,都对贾作光充满爱戴,这也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践行“为人民而舞”。“贾作光老师是得到人民承认的艺术家,他创作的舞蹈动作,现在被当做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动作,这就是证明。”冯双白说。

“贾作光长期在内蒙古工作和生活,内蒙古人民会把他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贾作光’,把他称为亲人,这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很难企及和奢求的高度。”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说。

3

孙颖与《踏歌》:

开启民俗舞蹈经典化序幕


▲ 孙颖


▲ 舞蹈《踏歌》

2016年4月29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为纪念世界舞蹈日,发行《世界舞蹈日》邮票。邮票由加拿大著名艺术设计师马斯科钦设计,6张代表不同国家的舞蹈形象中,其中一张描绘着女子“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轶态横出”“云转飘忽”的中国古代舞蹈的形象,正是源于孙颖编创的古典舞蹈作品《踏歌》。

孙颖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岗位的创建元老之一,汉唐古典舞创始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不断地思考、实践,孙颖将古代舞蹈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同艺术创作相结合,通过对留存于考古文物中的陶俑、画像石(砖)、壁画等形象的分析与研究,为古代舞蹈从形式到审美的激活,开拓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探索,中国古典舞作品《踏歌》应运而生。

《踏歌》首演于1997年6月,取自孙颖系列作品《寻根述祖谱华风》之一《炎黄祭》中的一部作品。《踏歌》以魏晋时期江淮女子为形象依据,表现了阳春三月,一群踏青的少女,翠裙拂风,婀娜生姿,在边舞边唱中,尽显女子温柔婉丽、携手游春、共沐春风的惬意。该舞蹈在1998年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大赛中横空出世,轻舞飞扬间,获得“中国古典舞”金奖作品。

孙颖创作的《踏歌》,不拘泥于上世纪80年代“仿古”热的舞蹈思潮,开启了“民俗舞蹈经典化”呈现的序幕。该舞蹈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舞,诗、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将舞蹈动作、语言、形态、气韵以及舞者的服装、造型等融为一体,彰显出中华传统舞蹈精神品格和意境内涵的追求。舞蹈传递出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那份自信、阔达,愉悦、畅快、洒脱与自在,伴随着这份无所桎梏而尽情咏歌的真情,超越了时代,让人们在感受魏晋艺术直指人生真谛的同时,亦能感受当下人心向往和精神追求。

自问世以来,《踏歌》不仅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经典作品,国内舞台经久不衰的佳作,更成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孙颖说,艺术作品一定要经受社会、人民的检验。“我绝不钻进艺术神殿里面去自我欣赏,因为我的根是在中国历史之中、在人民之中。”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Copyright © 信用盘平台出租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11111号